關於我自己

生活是畫布 光線是顏料 用相機為所生活的土地寫紀錄

星期五

[旅感] 到頭來我還是選擇了E-M5, 花蓮行首發見參!!









以前有小七有一個廣告正是這樣說: 花東的海岸, 是夏天的啤酒泡沫..




從蘇澳新站搭上火車後, 山海一線的景色讓人真的有遠離城市喧囂的感覺, 夏天, 還是要來東部曬曬太陽才過癮!
話說去年底我把黑機E-M5處分而後補入現在O家的旗艦機種E-M1之後呢, 以為自己大概就對器材再也無任何慾念, 但事實上這種東西真的是會越陷越深呀XDDDD論功能而言, E-M1真的是現在地表上OLYMPUS 最強悍的機種, 不論是操控性,  轉接43鏡頭的對焦速度,雖不能跟接在E-5上的速度相比, 不過也很夠用了..
只是在一陣思考過後,不,應該說使用一段時間之後, 我還是到二手市場上撿了台狀況不錯的E-M5回來, 順便也跟43 system正式說聲掰掰了...原因無他, 就是43鏡在攜帶上真的太大太重了, 雖然, 我覺得這個系統真的不差, 不論是耐用度, 畫質, 或swd對焦速度上都非弱旅, 但想一想, 或許是該讓給別人使用的時候了.. .


隨者年齡的增長(體力的下降), 在旅行的考量上, 輕便變成我攜帶裝備時最大的考量, 簡單, 簡單, 再簡單一點...很多時候在旅途當中那個想按下快門的衝動常是一瞬間的,這個時候我需要的是一臺能讓我常掛在頸子上的相機,e-m1很棒,43system鏡頭所帶出來的光學品質更是不用質疑,只是,當這兩個新舊時代的工藝技術配在一起時, 在體積的配重上還真有一點頭重腳輕,50 f2是我能承受的極限,不論是搭載重量亦或是它的外型...
至於50-200等級以上的鏡頭,我想還是搭在43機身上才是它最好的歸宿吧!




對於一台已經問世超過兩年的機子而言,我若還在開箱介紹它的各部位的功能應該會讓人有些作嘔,畢竟也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了,後面出來的機種不論是以下犯上的ep5或是性能更加強悍的旗艦機種 e-m1, 都再度說明了一件事, 電子產品日新月異, 越後面出現的機子一定更好, 對於我這種只是拿來記錄生活的玩家只能說是早買早享受呀..
 

在這次花蓮輕旅行當中, 除了帶著e-m5之外, 我也順便撿了顆從來沒使用過的二手12-50回來, 換算後為24-100的焦段, 小廣角還帶著小微距,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比起lumix 14-45我更愛它, 因為重量配重為200公克, 約略為兩瓶養樂多的重量, 而且還帶防塵防滴XDD, 剛出廠時價格不斐, 現在只要四張小朋友的二手價錢還含保護鏡就可以入手, olympus二手市場的價格對於我這種鏡頭只是過客的使用者來說真是憂喜參半, 我只能說服自己, 或許這就是最後一顆使用的m43鏡頭了吧!
以前我第一次使用e-m5時是搭lumix 14-45, 因為別人說畫質有比較好些, 但或許是心態的改變, 現在的我比較開放, 對於沒試過的東西就給他來試試看, 也順便想感受一下這顆原本配在e-m5上的正港kit鏡到底有何吸引人之處?








比起用mmf3轉接14-54, 雖然畫質不及, 甚至有時我覺得有時候一些光斑難免造成照片的一些瑕疵, 雖然有時我覺得有一些光斑為免造成照片的一些瑕疵, 景深說實在也沒甚麼淺景深, 但拿來記錄也夠用了, 或許回來翻翻旅行的照片發現一些不完美是讓自己下次有再去一次的動力吧



現在需要的是一組當我旅行在外走了一天能不造成脖子痠痛的相機及鏡頭, 除非把它當成精品來收藏, 要不然我是覺得相機都放在家裡防潮箱跟一堆廢鐵沒兩樣, 而這也是我從e-m1再度換回e-m5的動機, 因為它讓我重拾拍照的原始意義...
話說回來, 花蓮是個很美的縣市, 狹長型的形狀分布不僅有山有海還有美食, 若不是這次是先坐火車到車站再租摩托車遊玩市區後再進太魯閣, 還真想跑到南端看一看更多的花蓮, 台灣或許沒有甚麼名山大川, 但我覺得景色一點都不輸國外..









 e-m5很棒, e-m1 也很棒, 只是好的相機, 但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相機

與大家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